作者列表
桓譚(?—56)字君山,沛國相(今安徽省宿縣)人。東漢立國之初,他一再上書請禁讖緯,幾遭殺身之禍。桓譚著有《新論》一書,其主旨就是反對迷信思想。其書已失傳,存有不少片斷。王充對《新論》評價很高,說:“挾桓君山之書,富於積猗頓之財。”(《論衡。佚文篇》)又說《新論》“論世間事,辯照然否,虛妄之言,僞飾之辭,莫不證定”(《論衡。超奇篇》)。可以說,桓譚正是王充的先導。
蒲松龄生活在明末清初,出身小商人家庭。蒲氏为淄川世家,热衷功名。父亲蒲槃时家道已渐中落,曾娶妻孙氏、董氏、李氏,松龄为董氏子。年少时,张献忠、李自成起事、明朝灭亡、清军入关,正处改朝易鼎之际,社会动荡。蒲松龄19岁时参加县府的考试,县、府、道试均夺得第一名,取中秀才,受到山东学政施闰章奖誉,“名藉藉诸生间”。康熙元年( 1662年),长子蒲箬出生。然而他在之后科举场中极不得志,虽满腹实学,乡试屡不中,至46岁时方被补为廪膳生,71岁时,被补为贡生。平日除微薄田产外,以教书、幕僚维生。
康熙九年(1671年)八月,蒲松龄在江苏省宝应县为同乡进士孙蕙做幕僚,后随往高邮,一年后回家乡,居家曾随缙绅高珩、唐梦赉
《晉書》作者共二十一人。
監修三人:房玄齡、褚遂良、許敬宗
天文、律歷、五行等三志的作者:李淳風
擬訂修史體例:敬播(註:沒有流傳下來。)
其他十六人:令狐德棻、來濟、陸元仕、劉子翼、盧承基、李義府、薛元超、上官儀、崔行功、辛丘馭、劉胤之、楊仁卿、李延壽、張文恭、李安期和李懷儼。
另外唐太宗李世民也在宣帝(司馬懿)、武帝(司馬炎)二紀及陸機、王羲之兩傳寫了四篇史論,所以有題「御撰」。
汪昂(1615-1695年),字仞庵,明末清初安徽休寧西門人氏。汪昂自幼苦讀經書,「經史百家,靡不殫究」,是縣裡的秀才。明朝末年,汪昂寄籍浙江麗水,期間曾多次參加科舉考試,欲走仕途,但每每名落孫山。
明朝滅亡後,隨著汪昂年齡以及閱歷的增長,他越來越看清科舉考場的腐敗,開始厭惡科舉制度,又由於明亡而有感於國家民族的興衰,於是,在清朝順治初年,毅然棄儒學醫,篤志方書,並以其畢生的精力從事醫學理論研究和著書立說,從而著有大量醫學科學普及書籍,盛行於世,成為一代新安醫學名家。
吳璿,清小說家。字衡章,號東隅逸士。雍正、乾隆時人。原為儒生,因屢試不中,於是棄儒經商。作有小說《飛龍全傳》等。
帕特里克·維克托·馬丁代爾·懷特(Patrick Victor Martindale White,1912年5月28日-1990年10月30日),澳大利亞小說家、劇作家,他被認為是20世紀最重要的英文作家之一。從1935年開始,他出版了12部小說、4部短故事集、8部劇本和非小說類文學作品。他的小說可以在情節性描寫和意識流間自由切換。1973年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為「由於他史詩與心理敘述藝術,並將一個嶄新的大陸帶進文學中」
劉鶚(1857年10月18日-1909年8月23日),字鐵雲,又字公約,筆名鴻都百錬生,原名孟鵬,字雲摶,中國清代作家。
劉鶚祖籍江蘇省鎮江府丹徒縣,1857年10月18日出生於江蘇省六合縣,幼年隨父親移居淮安府城(今淮安市楚州區)地藏寺巷。劉鶚青年時期不願走科舉入仕道路,而是廣泛研習水利、算學、醫學、金石、天文、音律、訓詁各種學問,從他的作品《老殘遊記》開首對黃河結冰的描述,可以看得出當年他對水利及河道工程有過一番深入研究。1880年去揚州師從太谷學派李廣昕。他對西方的學問也不會抗拒,並鼓勵「洋為中用」。他亦曾興辦實業,但對外商多所遷就,「世俗交謫,目為漢奸」。
1884年,劉鶚在淮安府城南市橋開菸
聖·德克旭貝里(Antoine de Saiot-Exupery),1900年出生於法國里昂,1921-1923年在法國空軍中服役,曾是後備飛行員,後來又成爲民用航空駕駛員,參加了開闢 法國——非洲——南美 國際航線的工作,其間他還從事文學寫作,作品有《南線班機》(1930),《夜航》(1931)等等。1939年德國法西斯入侵法國,鑑於聖·德克旭貝里曾多次受傷,醫生認爲他不能再入伍參戰;但經他堅決要求,參加了抗德戰爭,被編入 2/33 空軍偵察大隊。1940年法國在戰爭中潰敗,他所在的部隊損失慘重,該部被調往阿爾及爾,隨後即被復員,他隻身流亡美國。在美國期間,他繼續從事寫作,1940年發表了《戰鬥飛行員
The 金安 needed to edit. and we will make up for more information soon.
史坦貝克出生於1902年,加利福尼亞(California)的薩琳娜斯(Salinas)。史坦貝克的父親名叫約翰·歐內斯特·史坦貝克二世,是第一代到美國的德國移民,有德國和愛爾蘭血統。史坦貝克曾經斷斷續續在斯坦福大學上學,直到1925年他正式退學,他沒有畢業,而是打算全力成為一名作家。
史坦貝克的第一部小說出版於1929年,是以神話為題材,名叫《金杯》,可惜並不成功。史坦貝克的首次得到評論家的讚賞,是他在1935年寫的小說Tortilla Flat,他因此獲得了加利福尼亞聯邦俱樂部的金牌獎。這個講述一個年輕人在大蕭條時期,加州蒙特里傑克市,Tortilla Flat區的經歷在1942年被搬上銀幕,由史
自小愛讀雜書,高中以後也曾嚐試寫幾個短篇。偶有佳作。
但因作品不多,又不喜歡面對出版社對待新人的慣有奚落,所以從沒有真正將作品交付他人出版。
二十年間,因生活中有許多動盪,以至於許多舊年手稿散落無蹤。對於一個用過心血寫作並有不俗成果的人而言,遺失作品可謂人生之一痛矣。
因此,自接觸電腦之後,對於電腦神奇的運算與存取功能懷有極高寄望。並私下期望有朝一日可以透過數位科技建立一個線上出版社,以數位平台發行作品,除具有保存作品的基本功能外,也能在分享中取得若干讀者的回響,從而使創作更具動力。
不過,要實現建立自有數位出版平台,顯然還缺少一些條件,最主要有三不足。
一,作品數量不足:自己發行三、五部作品,實在算
1913年,斯塔夫里阿諾斯出生於加拿大溫哥華。他本科畢業於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在麻薩諸塞州伍斯特的克拉克大學(Clark University)獲得碩士和博士學位。
1946年起,斯塔夫里阿諾斯任美國西北大學的榮譽教授和行為科學高級研究中心的研究員,直至1973年退休。隨後他在聖地牙哥加利福尼亞大學擔任兼職教授,直到1992年停止教學。
斯塔夫里阿諾斯博士曾因傑出的學術成就而榮獲古根海姆獎(1951年)、福特學院獎(1953年)和洛克菲勒基金獎(1967年)。
作者生平不詳 關於谷月社
自小愛讀雜書,高中以後也曾嚐試寫幾個短篇。偶有佳作。
但因作品不多,又不喜歡面對出版社對待新人的慣有奚落,所以從沒有真正將作品交付他人出版。
二十年間,因生活中有許多動盪,以至於許多舊年手稿散落無蹤。對於一個用過心血寫作並有不俗成果的人而言,遺失作品可謂人生之一痛矣。
因此,自接觸電腦之後,對於電腦神奇的運算與存取功能懷有極高寄望。並私下期望有朝一日可以透過數位科技建立一個線上出版社,以數位平台發行作品,除具有保存作品的基本功能外,也能在分享中取得若干讀者的回響,從而使創作更具動力。
不過,要實現建立自有數位出版平台,顯然還缺少一些條件,最主要有三不足。
一,作品數量不足: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北宋文豪。其詩、詞、賦、散文均成就極高,且善書法和繪畫,是中國文學藝術史上罕見的全才,也是中國數千年歷史上被公認文學藝術造詣最傑出的大家之一。其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斯人散文與歐陽修並稱歐蘇;詩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又與陸游並稱蘇陸;詞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書法名列「蘇、黃、米、蔡」北宋四大書法家「宋四家」之一;其畫則開創了湖州畫派。因其文、詞頗多於著作,宋代每逢科考常出現其文命題之考試。故時學者曰:「蘇文熟,喫羊肉、蘇文生,吃菜羹」。南宋孝宗於乾道六年,賜之諡號文忠公,並由宋人王宗稷撰《蘇文忠公全集》。
孔子的學生及戰國時期儒學學者。
陳壽少時勤學,曾拜譙周為師,研讀《尚書》、《春秋》、《漢書》、《史記》等史書。後來擔任蜀漢的觀閣令史,因不願曲附權宦黃皓,所以屢遭譴黜。
公元263年蜀漢為曹魏所亡,265年司馬炎篡魏,改國號為晉。晉之司空張華十分賞識陳壽的才華,舉其為孝廉,除佐著作郎,出補陽平令。
在此期間,陳壽編撰了《蜀相諸葛亮集》上奏朝廷,因此功而除著作郎,領本郡中正。陳壽之後致力於編寫魏吳蜀的歷史,遂成《三國志》,共六十五篇,在當時即為人稱頌。
陳壽去世後,梁州大中正尚書郎范頵上書給皇帝,稱讚陳壽的《三國志》一書「辭多勸誡,明乎得失,有益風化」,而請求派人採錄,《三國志》因此得而流傳於世。
劉義慶(公元403—公元444),字季伯,漢族,原籍南朝宋彭城(今江蘇徐州),世居京口(今江蘇鎮江),南朝宋文學家。宋武帝劉裕之侄,長沙景王劉道憐次子,其叔臨川王劉道規無子,即以劉義慶為嗣,襲封臨川王贈任荊州刺史等官職,在政8年,政績頗佳。後任江州刺史。劉義慶是劉裕的堂侄,在諸王中頗為出色,自幼就被劉裕所知,稱讚其「此吾家豐城也」。他「性簡素,寡嗜欲」。愛好文學,廣招四方文學之士,聚於門下。劉宋宗室,劉義慶自幼才華出眾。著有《世說新語》,志怪小說《幽明錄》。京尹時期(15-30歲)。劉義慶15歲一路來平步青雲,其中任秘書監一職,掌管國家的圖書著作,有機會接觸與博覽皇家典籍,對《世說新語》的編撰奠定了良好
吳門嘯客生活於明末,可能是位沉抑下層的失意文人,據載還著有《鎮海春秋》,其他情況無從考證。其二為「澹園主人編次,清修居士修訂」,顯系托名,具體身世不詳。
生平不詳。 編者按自小愛讀雜書,高中以後也曾嚐試寫幾個短篇。偶有佳作。
但因作品不多,又不喜歡面對出版社對待新人的慣有奚落,所以從沒有真正將作品交付他人出版。
二十年間,因生活中有許多動盪,以至於許多舊年手稿散落無蹤。對於一個用過心血寫作並有不俗成果的人而言,遺失作品可謂人生之一痛矣。
因此,自接觸電腦之後,對於電腦神奇的運算與存取功能懷有極高寄望。並私下期望有朝一日可以透過數位科技建立一個線上出版社,以數位平台發行作品,除具有保存作品的基本功能外,也能在分享中取得若干讀者的回響,從而使創作更具動力。
不過,要實現建立自有數位出版平台,顯然還缺少一些條件,最主要有三不足。
一,作品數量不足:自己發行三、
The 拉封丹 needed to edit. and we will make up for more information soon.
The 阿拉伯人 needed to edit. and we will make up for more information soon.
The 劉新民 needed to edit. and we will make up for more information soon.
自小愛讀雜書,高中以後也曾嚐試寫幾個短篇。偶有佳作。
但因作品不多,又不喜歡面對出版社對待新人的慣有奚落,所以從沒有真正將作品交付他人出版。
二十年間,因生活中有許多動盪,以至於許多舊年手稿散落無蹤。對於一個用過心血寫作並有不俗成果的人而言,遺失作品可謂人生之一痛矣。
因此,自接觸電腦之後,對於電腦神奇的運算與存取功能懷有極高寄望。並私下期望有朝一日可以透過數位科技建立一個線上出版社,以數位平台發行作品,除具有保存作品的基本功能外,也能在分享中取得若干讀者的回響,從而使創作更具動力。
不過,要實現建立自有數位出版平台,顯然還缺少一些條件,最主要有三不足。
一,作品數量不足:自己發行三、五部作品,實在算不
張廷玉(1672年10月29日-1755年5月19日),字衡臣,號研齋,諡文和,安徽桐城人,清朝保和殿大學士、軍機大臣、太子太保,封三等伯,為康熙、雍正、乾隆三帝之元老,居官五十年,後因得罪乾隆帝,險些遭禍,後依然配享太廟,是清朝唯一配享太廟的漢族大臣。
其父是康熙朝大學士張英。張廷玉是康熙三十九年進士,曾擔任《康熙字典》、《明史》、《清會典》的總纂官。張廷玉和鄂爾泰同事十餘年,兩人在同一屋中辦公,「往往竟日不交一語」。
雍正末年,鄂爾泰、張廷玉兩家門生故吏遍布朝野。乾隆帝即位之後,決心要剪除朋黨,乾隆曾言:「鄂爾泰、張廷玉素不相得,兩家亦各有私人」,鄂爾泰及其黨羽首先受到懲治。乾隆十年鄂爾泰去世,鄂黨
亨利·米勒(Henry Miller,1891年12月26日-1980年6月7日)是20世紀美國乃至世界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富有個性又極具爭議的文學大師.
米勒生於紐約布魯克林,年輕時從事過許多不同的工作,在第二位夫人(一生共五位)瓊(June Edith Smith)的鼓勵下開始寫作。1930年遷居巴黎,此後的十年里,他同一些窮困潦倒的僑民和放蕩不羈的巴黎人混在一起,獲得了豐富的寫作素材。1934年在巴黎出版了《北回歸線》,五年後又出版了《南回歸線》。這兩本書的寫作風格形成了一種對傳統觀念的勇猛挑戰與反叛,給歐洲文學先鋒派帶來了巨大的震動。
1940年米勒回到美國,住在加州的大瑟爾(Big Sur)
張仲景(約公元150~154年——約公元215~219年),名機,字仲景,漢族,東漢南陽鄧州人。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被後人尊稱為醫聖。
張仲景廣泛收集醫方,寫出了傳世巨著《傷寒雜病論》。它確立的辨證論治原則,是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是中醫的靈魂所在。在方劑學方面,《傷寒雜病論》也做出了巨大貢獻,創造了很多劑型,記載了大量有效的方劑。其所確立的六經辨證的治療原則,受到歷代醫學家的推崇。
這是中國第一部從理論到實踐、確立辨證論治法則的醫學專著,是中國醫學史上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後學者研習中醫必備的經典著作,廣泛受到醫學生和臨床大夫的重視。
1 年輕時期
1.1 童年:1918年-1936年
1.2 克拉基伯雷、希爾德頓和黑爾堡:1936年-1940年
1.3 抵達約翰尼斯堡:1941年-1943年
2 革命活動
2.1 法律學習與ANC青年聯盟:1943年-1949年
2.2 不服從運動和德蘭士瓦省ANC主席:1950年-1954年
2.3 人民大會和叛國罪審判:1955年-1961年
2.4 「民族之矛」武裝組織(MK)、南非共產黨(SACP)和非洲各國訪問之旅:1961年-1962年
3 監禁
3.1 拘捕和利弗尼亞審判:1962年-1964年
3.2
陸人龍,字君翼,浙江錢塘(今杭州市)人,崇禎時著名的明清小說撰寫者、評點者、刊刻者,在書中提名有「錢塘陸人龍君翼甫」、「錢塘君翼陸人龍」、「錢塘陸人龍」、「錢塘陸君翼」。此外,還刊刻了《禪真後史》、《清夜鍾》、《翠娛閣評選皇明十六名家小品》等作品。
楊慎生平不詳編者按自小愛讀雜書,高中以後也曾嚐試寫幾個短篇。偶有佳作。
但因作品不多,又不喜歡面對出版社對待新人的慣有奚落,所以從沒有真正將作品交付他人出版。
二十年間,因生活中有許多動盪,以至於許多舊年手稿散落無蹤。對於一個用過心血寫作並有不俗成果的人而言,遺失作品可謂人生之一痛矣。
因此,自接觸電腦之後,對於電腦神奇的運算與存取功能懷有極高寄望。並私下期望有朝一日可以透過數位科技建立一個線上出版社,以數位平台發行作品,除具有保存作品的基本功能外,也能在分享中取得若干讀者的回響,從而使創作更具動力。
不過,要實現建立自有數位出版平台,顯然還缺少一些條件,最主要有三不足。
一,作品數量不足:自己發行三、
法蘭西斯·培根出生於倫敦一個高級官員家庭。他的父親尼古拉·培根爵士(Sir Nicholas Bacon)是伊莉莎白女王的掌璽大臣。培根是父親第二位妻子的最小的兒子。他的母親是文藝復興時代的一個博學多才的貴族婦女,她的妹夫是伊莉莎白女王的重臣伯利勳爵。有了這種家庭背景和社會關係,再加上才華出眾,培根很早就有了出入宮廷的機會。早在孩提時代,他就被伊莉莎白女王稱為「我的小掌璽大臣」。雄心勃勃的培根很希望得到一條謀取功名利祿的捷徑,立志以後為官。他十二歲入讀劍橋大學三一學院,攻讀神學、形上學,同時學習邏輯、數學、天文學,希臘文和拉丁文。他對當時大學的教育體制和主宰學術研究的亞里士多德的哲學體系十分反感。他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