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 - 易經
版本 -
中文書
刊號 -
WGZ1T3B7E9K
發行 -
2015-06-02
關於爾雅
《易經》是中國古代先民占卜的書籍。它的文字部分由卦名、卦辭和爻辭三個部分組成。
《易經》由本文的「經」和解說的「傳」構成。「經」由六十四個用象徵符號(即卦畫)的卦組成,每卦的內容包括卦畫、卦名、卦辭、爻題、爻辭組成。
1.爻,卦畫的基本單位為「爻」,爻分奇畫與偶畫,奇畫由一條長的橫線而成「—」,俗稱「陽爻」;偶畫是以兩條斷開的橫線而成「--」,俗稱「陰爻」。每一卦從最底層數起,總共有六爻,六爻以不同的奇畫偶畫配搭,形成八八六十四種不同的組合。按易天地人三才觀,初、二爻代表地,奇畫為剛偶畫為柔,三、四爻代表人,奇畫為義偶畫為仁,五、上爻代表天,奇畫為陽偶畫為陰。所以用「陽爻」「陰爻」稱謂奇畫與偶畫,是泛陰陽論的表現。
2.卦畫(卦的符號),即由六條「—」「--」奇偶畫爻組成。
3.卦名,顧名思義即前面卦畫之名,如「坤」「復」「既濟」等。
4.卦辭,在卦名後,對六爻的綜合總結,如「元亨利貞」,「同人於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貞」等。
5.爻題,即爻位名稱,表示某一爻在六爻中的具體位置及奇偶畫性質,六爻卦位自下而上數起,分別為初(即一)、二、三、四、五、上(即六)。「—」為九,「--」為六。如「初六」「九三」「六五」「上九」等。
6.爻辭,指單條爻的說明、描述文辭,一卦有六爻,故共有六條爻辭,如「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同一卦六條爻辭間相對獨立、相對靜止但又相互關聯、相互作用,表示不同時間、階段事物的發展狀態,以構成完整的發展、發生過程即全卦六爻整體內容總結—卦辭。
7.上卦與下卦和內卦與外卦,因六十四卦最初由三爻八經卦重之演變而成:「八卦成列,像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所以六爻卦亦可以分解為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四、五、上為(上卦)或「外卦」,初、二、三為「下卦」或「內卦」。如「復」卦,上「地」下「震」,內「震」外「地」,「謙」卦為「坤」上「艮」下,內「艮」外「坤」。
《周易》的「陰」、「陽」,分別呈中斷的與相連的線條形狀,即用「- -」與「––」表示。古人「取類比象」,用陰陽範疇來歸納剛柔、仁義、寒暑、日月、男女、晝夜、奇偶等眾多概念,正所謂是「一陰一陽之謂道。」
在「陰」與「陽」觀念得以確立的基礎上,聖人取法天、地、人三才畫卦,每卦三爻,稱經卦。由於「天道」特性為陰與陽,「地道」特性為柔和剛,人道特性為仁與義。三才中每「才」便有兩種變化可能,三才排列組合最多形式為八種,聖人依此取象創立了八卦,也稱八經卦,皆為三爻卦。《說文解字》云:「爻,交也」;王弼云:「夫爻者何也?言乎變者也」。「爻」的原意也就是陰陽之交變。八經卦名稱為:乾、坤、震、巽、坎、離、艮、兌。《說卦傳》概括八卦的性質是:「乾,健也;坤,順也;震,動也;巽(xun),入也;坎,陷也;離,麗也;艮(gen),止也;兌(dui),說也。」八卦乾、坤,震、巽,坎、離,艮、兌除取法物象天、地、雷、風、水、火、山、澤等之外,還取法人倫,分別代表父、母,長男、長女,次男、次女,少男、少女等。
聖人又將「八卦」兩兩相重,構成六十四個不同的六畫卦,即「六十四卦」(也稱「別卦」),每卦中的兩個經卦符號,居下者稱為「下卦」(也稱「內卦」,《左傳》稱「貞卦」),居上者稱為「上卦」(也稱「外卦」,《左傳》稱「悔卦」)。「六十四卦」每卦皆有六爻卦。孔子作《易》後,「- -(陰爻)」,以「六」表示;「—」(陽爻)」,以「九」表示。此時六爻的八卦——乾、坤、震、巽、坎、離、艮、兌按著《說卦傳》「八卦相錯」的說法,乾、坤、坎、離稱為「錯卦」,震與艮,巽與兌屬於「相錯卦」(來知德說「因八卦相錯故六爻亦相錯」),以突出其間矛盾、對立的屬性。
六爻的位置稱作「爻位」,自下而上分別為「初」、「二」、「三」、「四」、「五」、「上」。如《蒙卦》(下坎上艮)自下而上的六爻分別稱為「初六」、「九二」、「六三」、「六四」、「六五」、「上九」。
經文卦、爻辭,即繫於卦畫下的文辭,其中一卦一名,卦辭為每卦一則,總彖全卦卦意;爻辭每爻一則,分述各爻爻義。《周易》共有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因而相應的也有六十四則卦辭和三百八十四則爻辭(由於《乾》《坤》兩卦各有「用九」和「用六」的文辭,故將其併入爻辭之中,即總計三百八十六則爻辭)。
2.人道主義思想:人道思想出於《易經》。傅斯年先生早已指出:「春秋時期人道主義固以發達。」
3.法治思想:六十四卦,有十一卦涉及法治問題。在立法環節要「明罰敕法」,在執法環節,要「明慎用刑」、「赦過宥罪」、「議獄緩死」,盛讚「刑罰清而民服」。法治思想基礎是「繼善成性」的性善論。
4.自由、平等、民主、革命思想:「神而化之,使民宜之」、「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湯武革命順乎天」更「應乎人」。
5.誠信、改革思想:「一言九鼎」,「革故鼎新」。
更強調「以同而異」、「文明嘉匯」[文明以說(悅)]、「保和太和」創造萬國咸寧的世界。
《易經》是中國哲學的根源,是伏羲氏仰觀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諸身,遠取諸物,長期觀察的結果。他體悟得天地人事現象背後的隱約軌則,他發現在無窮變化中有一不變的太極,由此而生兩儀,兩儀再變生四象,四象演化為八卦。再經虞舜、周文王、周公、孔子等聖人的發揚詮釋,使得蘊藏無限的易經,後人可以一登堂奧,一窺天地之妙。我們只要依經文玩占觀象,從中溫故知新,也能領略天地人事間的道理,掌握心念行為,一一復歸於禮,自可趨吉避凶,「睿作聖」。
編修發行 by 谷月社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