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新編第三部
五千年中醫藥第一書

by


關於 - 本草綱目新編第三部
版本 - 中文書
刊號 - LECQ7JK6210
發行 -

《本草綱目》是一部集16世紀以前,中國歷史上本草學大成的著作。作者是明朝的李時珍,撰成於萬曆六年(1578年),萬曆二十三年(1596年)在金陵(今南京)正式刊行。
從《本草綱目》完稿至刻印,中間經歷了十多年的時間,原因是當時《本草綱目》沒有名家的讚許與政府的支持,李時珍到過蘄州、黃州和武昌,都找不到承印的書商。1579年,他赴當時中國刻印書籍的中心南京尋求出版,但仍未成功。1590年,他終於得到南京藏書家兼出版商胡承龍的幫助,出錢刻印。可惜,李時珍未及三年便卒於家,未能看到自己的著作問世。
李時珍用了大約27年的時間才修改編寫完成《本草綱目》,經過了三次改寫,於萬曆六年(1578年)才最終完成。在這個過程中,李時珍參考了800多種書籍,多次去各地進行實地考察,採集樣本,耗費了非常大的心血。
《本草綱目》是以宋朝唐慎微的《證類本草》為資料主體增刪考訂而成的。清朝乾隆三十年(1765年)藥物學家趙學敏撰《本草綱目拾遺》,用意在拾遺補正《本草綱目》,其中新增716種藥材,補充161種藥物內容,糾舉錯誤34條。
《本草綱目》共52卷,載藥1892種(其中李時珍新增藥物374種),書中附有藥物圖1109幅,方劑11096首(其中8000餘首是李時珍自己收集和擬定的),約190萬字,分為16部(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蟲、鱗、介、禽、獸、人)60類。每種藥物分列釋名(確定名稱)、集解(敘述產地)、正誤(更正過去文獻的錯誤)、修治(炮製方法)、氣味、主治、發明(前三項指分析藥物的功能)、附方(收集民間流傳的藥方)等項。全書收錄植物藥有881種,附錄61種,共942種,再加上具名未用植物153種,共計1095種,佔全部藥物總數的58%。李時珍把植物分為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木部五部,又把草部分為山草、芳草、溼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草、雜草等九類。
《本草綱目》先後流傳到日本(1606年)、朝鮮、越南等地,1656年,波蘭人卜彌格(P. Michael Boym,1612年-1659年)將《本草綱目》譯成拉丁文本,書名《中國植物誌》(Flora sinensis),在歐洲維也納出版。1676年米蘭出版了義大利文譯本,1735年以後又被翻譯成法文、德文、英文、俄文等多種文字。

新編本草綱目記要
本草綱目為李時珍耗費長達二十七年時間所編修的中醫藥經典,歷經五百餘年而不墜。至今,仍被奉為中醫藥第一書。
然而,李時珍原著之內容,對於現代讀者有兩大障礙,導致閱讀與理解的困難。
其一是,語言與名詞的變遷,明代語言使現代讀者在初讀綱目時不易理解。
此一問題還不算嚴重,一般而言,只要閱讀一段時間之後,便能習慣明代的白話。
其二是文氣不暢,這是真正使人困擾的最大問題。
李時珍撰寫綱目時,本於論有所據、不掠人之美,也為了客觀性、權威性與學術性,凡引用他人說法的部份,皆以注記出處的方式呈現。其用意固然可佩,卻也因此造成了本文與注記雜陳的現象,從而造成了閱讀的不便。
此次將本草綱目予以新編,在化繁為簡的基本前提下,乃將九成以上夾雜於本文行間內的出處注記加以刪略,期能幫助讀者透過更流暢的本文文理,充分理解所讀內容。
或有人將執疑:「這様的作法有失尊重原作的精神。」
這様的質疑並非沒有道理。但是,目前完全尊照原作內容的現代重印版本繁多,如欲根據原作進行深度研究或學術考據,自可另行參酌該類版本。
也正因為坊間不乏舊版新印版本,卻缺乏比較容易閱讀的現代化版本,我們乃決定將本草綱目以「容易閱讀」為原則加以簡化,並在電子書綱要化與檢索化的思維下,重整結構,使全書也在易讀易解的同時,還具有快速索引的強大特性。
總結此次新編電子版本草綱目心得,共有以下四個主要特點:
一,刪略阻礙閱讀流暢度的出處註解。使內容回歸本草釋義,藥理藥性以及主治功能。
二,將綱目結構現代化,簡明化及電子書綱要化,使三千多種中草藥皆能歸納於水、火、土、金、石、草、菜、果、獸、人、服、蟲、鱗、介、鳥等主類之下,透過電子書獨特的綱要功能,在一般的情況下,讀者都可以在二、三十秒之內找到需要的內容。
三,新編電子版本草綱目同時也具有關鍵字查詢功能,即使暫時不清楚目標品項的類別屬性,也能透過關鍵字快速找到相關內容。
四,李時珍以近三十年搜集撰寫本草綱目,本次新編,借力數位技術,約僅耗時兩個月,速度雖然很快,但數位辨識度仍有盲點,而人工檢校的部份又有精神充沛與否的問題,因此錯誤難免、疏漏必然。對此,還望讀者見諒,並期請先進不吝指教。
南方甫 2015年5月20日

編修發行 by 谷月社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