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 - 後漢通俗演義
版本 -
中文書
刊號 -
U52X60H9KR6
發行 -
2015-05-09
自序
客歲編《前漢演義》,就二百一十年間之事蹟,撮要演述,而于女寵外戚之禍,獨詳載無遺,舉前轍所以戒后車也。乃者賡續漢事,復及東京,並暨西蜀。而竊按東京,曆數與西京略同,而其亡國之厲階,則亦肇自女寵,成於外戚。或者謂后漢之亡,宦寺方鎮實屍之,于女寵外戚似無與焉。
豈知木朽則蟲生,牆罅則蟻入,不有女寵外戚之播弄于先,何有宦寺方鎮之交訌于后?四星耀鬥,百桷摧棟,陽弱陰強,劉輕曹重,其所由來者漸矣,繇辨之不早辨也。昔范蔚宗作《后漢書》,于后妃列傳中,一則曰權歸女主,再則曰委事父兄,三則曰終於陵夷,大運淪,神寶亡,蓋嗟嘆之不足,故長言之。他如外戚黨錮等傳中,且連類並書,又復特創新例,作《宦者傳》,冠其文曰:「鄧后以女主臨政,帷幄稱制,下令不出閨闈之間,不得不委用刑人,寄之國命。」
又曰:「自曹騰說梁冀,竟立昏弱,魏武因之,遂遷龜鼎。」
夫鄧后,女寵也;梁冀,外戚也;曹騰,宦寺也;魏武,方鎮也;窮原盡委,舉一例百,不已昭然揭櫫歟?洎乎昭烈偏安,聊延一綫,而其后復為一黃皓所誤,則宦官之流毒使然。諸葛公所痛恨于桓靈者,不意于后主時又見之,良可慨已!惟史冊浩繁,誰遑卒閲?至若編年紀事,各書不一而足,閲者更未免有汪洋之嘆,反不若近代之通行《東西漢演義》暨《三國志演義》,則膾炙人口,俗之歡迎也。夫東西漢之敘事脫略,且多臆造,應為有識者所鄙夷。若羅氏所著之《三國志演義》,則膾炙人口,加以二三通人之評定,而價值益增。
然與陳壽《三國志》相勘證,則粉飾者十居五六。壽雖晉臣,于蜀魏事不無曲筆,但謂其穿鑿失真,則必無此弊。羅氏第巧為烘染,悅人耳目,而不知以偽亂真,愈傳愈訛,其誤人亦不少也。本編續《前漢演義》之體例,始於新莽之篡漢,終於司馬氏之代魏,中歷東漢蜀漢之二百數十年,事必紀實,語不求深,合正裨為一貫,俾雅俗之相宜,而于興亡之大關鍵,如女寵,如外戚,釀而為閹禍,迫而為兵爭,尤三致意焉。
先民有言,「文不苟作」,鄙人固無當斯言,特以視附會荒唐,無關世道者,則相去殆有間歟?海內君子,幸鑒正之!中華民國十五年秋節,古越蔡東帆敘。
蔡東藩作品已屬公有領域,公有領域是人類的一部分作品與一部分知識的總匯,可以包括文章、藝術品、音樂、科學理論、發明等等。對於領域內的知識財產,任何個人或團體都不具所有權益(所有權益通常由版權或專利體現)。這些知識發明屬於公有文化遺產,任何人可以不受限制地使用和加工它們(此處不考慮有關安全、出口等的法律)。
創立版權制度的初衷是:藉由給予創作者一段時期的專有權利,作為(經濟)刺激,以鼓勵作者從事創作。當專有權利期限已過,作品便進入公有領域。公有領域的作品由於沒有專屬權利人,因此公眾有權自由使用它們。
著作權權利屆滿
該作品創作與首次發表時間早於1923年1月1日,或者比當前年份的1月1日早95年。
作者(集體創作則計算最後一個死亡的作者)的死亡日期比當前年份的1月1日早70年。
保護文學和藝術作品伯爾尼公約(Berne Convention)的簽約國未給予該作品永久版權保護。
編修發行 by 谷月社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