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稿二十六列傳
二十五史風流人物--清史稿

by


關於 - 清史稿二十六列傳
版本 - 中文書
刊號 - RPX9QNXJJNY
發行 -

民國三年(1914年),經國務院呈文,大總統袁世凱設清史館,以趙爾巽為館長,繆荃孫、柯劭忞等人為總纂,總領清史修撰工作,參與者先後有一百餘人,沒有固定編制,人員由館長聘用。如趙爾巽曾親自拜訪夏孫桐,請其出面任總纂。
清史館內設有「功課簿」,記載館員分工事宜,如柯劭忞撰〈天文志〉、〈時憲志〉。繆荃孫撰〈儒林傳〉、〈文苑傳〉、〈土司傳〉。吳廷燮撰高宗、仁宗、宣宗、文宗、穆宗五朝〈本紀〉、〈大臣年表〉。吳士鑒撰〈地理志〉貴州、新疆各一卷、〈宗室世系表〉、〈公主表〉、〈皇子世表〉及〈藝文志〉初稿。章鈺撰〈忠義傳〉、〈藝文志〉定稿。金兆蕃撰太祖、太宗、順治三朝列傳及〈列女傳〉。秦樹聲撰〈地理志〉直隸卷,王大鈞撰嘉慶朝列傳。夏孫桐撰嘉慶、道光朝列傳及〈循吏傳〉、〈藝術傳〉。田應璜撰〈地理志〉山西一卷。羅惇曧撰〈交通志〉,戴錫章撰〈邦交志〉。唐邦治撰〈軍機大臣年表〉。王樹楠撰咸豐、同治朝大臣傳。葉爾愷撰〈宗教志〉,其中喇嘛教、基督教、回教各一卷。張采田撰〈地理志〉江蘇卷、〈刑法志〉、〈樂志〉、〈后妃傳〉。吳懷清撰〈地理志〉陝西一卷、〈食貨志〉征榷卷。張書雲撰〈禮志〉,補輯(輿服志)、〈選舉志〉。俞陛雲撰〈兵志〉與部分列傳。馬其昶撰光宣朝臣工列傳,修正〈文苑傳〉。藍鈺撰〈地理志〉雲南一卷。朱師轍有言:「列傳撰人甚多,在館諸人,幾人人皆有。以餘論,雖以咸同列傳為主,而康乾以來各朝,皆曾補撰。蓋每朝皆出於眾手,惟每朝有主體撰人;又重修整時,歸何人為主,則其負責為多。」
撰稿期間,往往須請人抄稿,「第一次抄稿,由各人自覓書手繕寫,按千字小洋一角,由館計算」。1920年編成初稿,1926年修訂一次,到1927年大致完稿。
《清史稿》是中華民國北京政府所設清史館纂修的清史未定稿,體例依照之前的正史,分紀、志、表、傳四部分。
民國三年(1914年),清史館設立,此後編修工作歷時十餘年。到1927年,主持纂修工作的清史館館長趙爾巽見全稿已經初步成形,擔心時局多變及自己時日無多,遂決定將各卷以《清史稿》的名稱刊行,以示其為未定本。因匆忙付梓,致使體例不一,繁簡失當。「然此書成稿於遺老之手,刊行於匆促之中,謬誤屢見,用時不免戒慎,唯恐誤入歧途。」由於編修者多為清朝遺老,《清史稿》書中對清朝歌功頌德,貶低辛亥革命。國民政府北伐成功後,將《清史稿》定為禁書,禁止刊印及發售,後來解禁。
到目前為止,因尚無依中國傳統正史體例編寫的清史,加上《清史稿》本身史料豐富,其價值仍不可忽視。有的將其列入「二十五史」或「二十六史」。
清史稿是民國初年設立的清史館編寫的記述清代歷史的未定稿。它按照歷代封建「正史」的體例,也分爲紀、志、表、傳四部分,共五百三十六卷。清史館由趙爾巽任館長,先后參加編寫的有柯劭忞等一百多人。一九一四年工作開始,至一九二七年大致完稿,歷時十四年。本書雖編成於辛亥革命以后,而編者卻基本上還是站在清王朝的立場來寫清史的。由於成於衆手,彼此照應不夠,完稿后又未經仔細核改,刊行時校對也不認真,是以體例不一,繁簡失當,以至年月、事實、人名、地名的錯誤往往可見。對於編纂上的這些問題,編者也是有所瞭解的,因此發刊綴言中指出,此書僅僅是作爲史稿公之於世,「乃大輅椎輪之先導,並非視爲成書也」。
侭管此書存在錯誤和缺點,它根據的大部分材料如清實錄、清代的國史列傳、清會典和一些檔案等,今天也可以見到,但編者把大量的資料匯集起來,初步作了整理,這就使讀者能夠得到比校詳細系統的有關清代史事的素材。而且有些志和清末人物的列傳,並非取材於常見的史料,當另有所本。因此,這部書仍有它的參考價值。
此書的刊印,是由袁金鎧主持,金樑經辦,於一九二八年出書,共印一千一百部。其中四百部由金樑運往東北發行,這批書我們稱爲「關外一次本」。后來清史館的人發現金樑對原稿私自做了改動,他們不同意金樑的增刪,於是把北京的存書又做了一些抽換,這批書通稱「關內本」。以后東北又印過一次,內容也有所改動,我們稱爲「關外二次本」。這三種版本的異同,主要表現在:
一、全篇的增刪。關內本刪去關外一次本原有的張勳傳、張彪附傳,康有爲傳,以及金樑所寫的校刻記。關外二次本只刪去關外一次本的張彪附傳,抽掉公主表序和時憲志中的八缐對數表,增加了陳黌舉、朱筠、翁方綱三傳。
二、同一篇中內容改動。關內本抽換了關外一次本的藝文志序,刪去志中易類書目六十四種,修改了勞乃宣、沈曾植的傳論,改訂了清史館職名。關外二次本壓縮了趙爾豐傳。
我們所做的工作,以標點、分段爲重點。所用的工作本是關外二次本,凡三本篇目、內容不同的地方,都有附註,錄出異文,以資參考。由於八缐對數表只是普通數學工具書,所以不再附錄。
關於史實錯誤及同音異譯的人名、地名、官名、部落名稱等,一般不改動,只在本篇內略作統一。清朝避諱字,儘量改回。對少數民族名稱,凡帶有侮辱性的字樣,除舊史中習見的泛稱以外,均已加以改正。史文的脫、誤、衍、倒和異體、古體字等,也作了校改。還有由於行、段的錯排,以致事理不合處,已發現的也經過查對校正。但原文文理不通,或人名、地名等脫誤查不到出處的地方,都維持原狀。總目原分五卷,現予合併,不再分卷,並在原來基礎上略作增補,以便檢閱。
本書的點校由啓功、王鍾翰、孫毓棠、羅爾綱、劉大年、吳樹平同志擔任。吳樹平、何英芳同志對點校稿作了編輯整理工作。本書的初版印出以后,香港學者汪宗衍先生曾對標點方面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意見,重印時參考他的意見作了若干修改,謹在此致謝。限於水平,我們的點校可能還存在着不少錯誤和缺點,希望讀者隨時指正,以備再版時修改。

電子版古籍出版緣起
就算古代鴻儒,讀正史也不算輕鬆,對於現代人而言,讀正史更是仰之彌高,望而生畏。
偶然勉強開卷,卻是充滿古言古語,艱深典故,終究難以卒讀。
因此,明清兩代,有許多文人墨客受到施耐庵水滸傳及羅貫中三國演義的啟發,紛紛將浩繁深奧的正史材料,改寫成可以深入大眾生活的歷史演義白話小說。
但由於重新改寫工程鉅大,一個一代大師往往一生僅能構成一部改寫作品。這樣的速度對於把博大淵深的古籍引入現代人的生活之中未免失諸牛步。
幾經考慮,我們認為,將古籍適度精省,以故事化為主軸,可能是避免古籍被淘汰淹沒,使古籍對於大多數人都能夠發揮價值的最好方式。
在此基本準則之下,我們乃著手搜羅整理、選輯排版,計畫將數百成千的重要古籍加以系列出版,以使讀者有機會浸淫古人思想情感,增加知識智慧。
由於行動裝置的普及,實現了任何時間、任何地方都可以閱讀書籍的理想,因此我們捨去紙本思維,選擇以電子書的方式發行,以方便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使用書籤、筆記等功能。


二十五史風流人物
二十五史者,以歷史讀之則為歷史,以政治讀之則為政治,以天文讀之則為天文,這個現象說明了二十五史在各方面的學術考據參考價值。不過,自司馬遷以史記立下列傳標竿後,其後撰史者莫不奉列傳為基本圭臬,而每一部斷代史也都有豐富生動的列傳篇幅,並使二十五史能夠以故事讀之則為故事。
二十五史中,絕大多數的傳記故事,皆是所載主角以一生的冒險或血淚寫成的真實內容,其間若干轉折跌宕,出人意表、張力十足,往往短短數百言、數千言,就比一部現代長篇小說更令人擊節探賞,甚至為之扼腕、為之感傷。許多故事更具有一旦讀過,畢生難忘的神奇魅力。
故此,二十五史列傳部份,亦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值得一讀的故事集之一。只要能夠加以篩選、去其冗餘,則即使是古文字,一般人也能在一篇、兩篇之後,輕鬆掌握列傳故事的脈動,享受閱讀精采故事的樂趣。

常見文字訛誤與歧義
簡體文字常有意思相去甚遠的「同文不同義」字,例如白雲的雲,說話的云,在簡體皆為云;又如後面的後,皇后的后,在簡體皆為后。
這類簡體「同文不同義」字,在繁體其實既不同義也不同文,所以若由簡體翻譯成翻體,就會出現文字訛誤或歧義現象,尤其在古代作品中,這種訛誤或歧義,經常造成文字與辭句的混淆,影響閱讀與理解。
例如,古代作品常以「后父」簡稱皇后的父親,但后父這個再簡單不過的簡稱,如由簡體轉碼為繁體,則會成為「後父」,意思比較像繼父,與皇后父親的原意相去如河漢之遙。又如商紂名臣比干,轉換後常為比乾,宦官干政,又可能變成宦官乾政或宦官幹政,此類簡繁互轉的難題,除了透過人力審閱,一一檢校之外,至今還沒有一個比較完美的解決方案。
此次纂修古籍,來源多為簡體文件,又所涉文字數以幾千萬計,實難以以人工有限的目力與精力,將此類文字一一過濾校正。
在未能找到合適的解覺方案之前,初版只能以帶有缺憾的內容發行,日後若能找出解決方案,將會再行發行二版,使內容更臻完善。
在此,僅盧列容易造成歧義訛誤的簡繁文字列表,以供讀者閱讀之參考。
云,雲
里,裡
咸,鹹
干,乾
后,後
斗,鬥
发,髮
譽有此類訛誤歧義情況,還請斟酌理解。
暫時無法完美編修,實為一大遺憾,在此特向讀者諸君至上一份歉意。

關於闕漏字句
二十五史為歷兩千餘年累積而成,其間歷經無數時代動盪與文化文字的嬗遞,難免造成字句缺漏現象。
而缺漏的補正需要耗工費時的考據工程,若力求版本完美,等到無缺無漏再行出版,無異自縛於幽室,恐歷經三世而仍難以成書。
幾經斟酌,乃決定暫時擱置闕漏問題,在不影響閱讀故事的情況下,以△符號代替缺漏字句,先行出版發行不完美版本,使讀者更早有機會領略古籍樂趣。
日後,如有餘力,或經賢達指正協助,再行一一補訂闕漏,發行新版。

編輯體例
本列傳精選系列以二十五史原書列傳為主,並佐以若干帝王本紀為輔,以避免部分精彩帝王故事不在列傳而被加以刪略。
精選之列專皆留其全文,未加增刪,以減少主觀訛誤。
依原史,帝王本紀仍置於全書最前面,但改以列傳名之。
不過,帝王傳記既依本紀原文,除登位前為故事敘述體裁外,登位後多採編年記事文體,明顯缺乏故事張力,讀者可以斟酌省略或閱讀。
選材說明
本人雖喜愛古文及歷史,唯學識有限,故選刪內容純以個人見識為基礎,難免有失主觀,造成遺珠之憾,若有不足之處,期請讀者先進見諒。

關於谷月社
自小愛讀雜書,高中以後也曾嚐試寫幾個短篇。偶有佳作。
但因作品不多,又不喜歡面對出版社對待新人的慣有奚落,所以從沒有真正將作品交付他人出版。
二十年間,因生活中有許多動盪,以至於許多舊年手稿散落無蹤。對於一個用過心血寫作並有不俗成果的人而言,遺失作品可謂人生之一痛矣。
因此,自接觸電腦之後,對於電腦神奇的運算與存取功能懷有極高寄望。並私下期望有朝一日可以透過數位科技建立一個線上出版社,以數位平台發行作品,除具有保存作品的基本功能外,也能在分享中取得若干讀者的回響,從而使創作更具動力。
不過,要實現建立自有數位出版平台,顯然還缺少一些條件,最主要有三不足。
一,作品數量不足:自己發行三、五部作品,實在算不上是一家出版社。
二,數位技能不足:既然為電子書,則如電子書基本概念,電子書製作發行的技術必不能缺,而我缺之。
三,數位環境不足:電腦科技無所不能,唯早期電腦的發展偏向作業而忽略閱讀,其走向卻與一般人的閱讀習慣脫勾,很少人能夠在傳統電腦螢幕中把一本書讀完。
幾年來,在落實建立自有數位出版平台的想法之前,我除了持續寫作之外,也蒐羅整理近五百本清代以前的古籍,解決了第一個問題。
另外,我也以中文系好古文而疏於英文數理的背景,竟自修自學數位時代若干重要的技術,使所想所望的數位基礎,皆能自力完成,而無需假於他人之手。這個近乎不可能的成果,又解決了第二個問題。
最後,只剩下第三個問題需要解決。只是,數位環境尚不成熟,傳統電腦無法提供大眾流暢閱讀、不忍釋卷的條件,實非我的能力所能克服。
但我很清楚,無法在傳統電腦螢幕好好讀完一本書的感慨,不是我疏懶脫賴之詞,而是所有愛書者的遺憾。世間若有十億個痛恨在舊式螢幕閱讀的愛書人,就有十億股渴望解決此一問題的力量。因此,早在2006年人們還只能仰舊螢幕鼻息,忍閱讀不便之痛時,其實我已很強烈預感一個嶄新的數位閱讀時代很快就會來臨。
我只能等待。事實上,我只等了七年,賈伯斯就領導蘋果公司開發了智慧型行動裝置,不論手機或Pad,皆已為數位閱讀創造了成熟條件。但蘋果產品價格偏貴,尚不能普及於廣泛大眾。
直到谷歌推出Android系統,全球性的行動裝置與便利的數位閱讀時代乃揭開革命序幕。
在這個條件上,有許多電子書閱讀軟體陸續被開發出來,為新一代的書籍傳播與閱讀掀起了強大的革命浪潮,由於透過行動裝置與谷歌電子書(Play圖書)閱讀書籍的感受,幾乎與閱讀傳統紙本書籍沒有太大差異,而電子書卻有無數紙本閱讀所沒有的便利性與書籤筆記功能,目錄的運用也比紙本強大無數倍。因此,我在十八年前初次接觸電腦時所預感的數位淘汰紙本的時代,顯然很快就會來臨。
而這也是我必須即刻投入電子書出版行列,實現自己寫作、自己出版的自有出版社夢想的關鍵時刻。
於是,我辭去了十年的總編工作,正式邁進這一條充滿種可能的朝陽之路。
或問:「能賺錢嗎?」
這我無以回答。
但是,人生在世,除賺錢一事,應還有許多更重要的是可以用生命與熱情去換取。在我而言,寫作是其一;出版並分享好書是其二。而創立谷月社,正可以充分讓我的平凡的生命透過寫作與分享變得更有價值。
至於錢,夠就好,太多了留給孩子揮霍,還不如留給他無盡的智慧寶庫吧。

編修發行 by 谷月社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