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從文-長河
近代文學大師大賞

by


關於 - 沈從文-長河
版本 - 中文書
刊號 - 6H1GDHWT0PB
發行 -

《長河》是到昆明兩個多月後開始寫的。一九三八年七月二十八日,沈從文給還滯留在北平的妻子張兆和寫信,告訴說:「我已寄望舒文章十頁,下期航信還可寄十頁。」這文章,指的就是《長河》。戴望舒時任香港《星島日報·星座》副刊主編,《長河》從八月七日起在該副刊連載,至十一月十九日,共六十七次,未完。信裡,沈從文向妻子談起這部剛剛開頭的作品,「我用的是辰河地方作故事背景,寫橘園,以及附屬於橘園生活的村民,如何活;如何活不下去,如何變;如何變成另外一種人。預備寫六萬字。」 隔了一天,三十日又寫一信,一開頭就說:「已夜十一點,我寫了《長河》五個頁子,寫一個鄉村秋天的種種。彷彿有各色的樹葉落在桌上紙上,有秋天陽光射在紙上。夜已沉靜,然而並不沉靜。雨很大,打在瓦上和院中竹子上。電閃極白,接著是一個比一個強的炸雷聲,在左邊右邊,各處響著。房子微微震動著。稍微有點疲倦,有點冷,有點原始的恐怖。我想起數千年前人住在洞穴裡,睡在洞中一隅聽雷聲轟響所引起的情緒。同時也想起現代人在另外一種人為的巨雷響聲中所引起的情緒。我覺得很感動。唉,人生。這洪大聲音,令人對歷史感到悲哀,因為它正在重造歷史。」

正是在「現代」的雷聲轟響中,帶著對變動中的歷史的悲哀,沈從文再次書寫鄉土,書寫一個不同於《邊城》的「現實」的湘西世界。

剛落筆的時候,《長河》隻是一個中篇的構思,可是寫作的過程中發現這個篇幅容納不了變動時代的歷史含量,就打算寫成多卷本的長篇。中間隔了一長段時間之後,到一九四二年四月,動手補充修改《長河》第一卷,在五月在給沈雲麓的信裡說,「《長河》已成十三萬字,不久可付印。」「《長河》有三十萬字,用呂家坪作背景。」(「三十萬字」指的是預計全部完成後的字數)「最近在改《長河》,一連兩個禮拜,身心都如崩潰,但一想想,該作品將與一百萬或更多讀者對面,就不敢不謹慎其事了。」 到九月八日,又報告說,「上卷約十四萬字,不久或可出版。」

事實是,桂林明日社正準備出版《長河》第一卷,沒料到十四萬字書稿被扣,經重慶、桂林兩度審查,各有刪削,卻仍然不能出版。原因是,「從目下檢審制度的原則來衡量它時,作品的忠實,便不免多觸忌諱,轉容易成為無益之業了。因此作品最先在香港發表,即被刪節了一部分,致前後始終不一致。去年重寫分章發表時,又有部分篇章不能刊載。到預備在桂林印行送審時,且被檢查處認為思想不妥,全部扣留,幸得朋友為輾轉交涉,逕送重慶複審,重加刪節,方能發還付印。」 這是一九四三年寫的《題記》裡面的話,「付印」仍然隻是設想。一直到一九四五年一月,昆明文聚社終於出版了這部小說,因此前屢遭刪節,出版時隻剩十一萬字。第六章《大幫船攏碼頭》的中間,竟印了一行「(被中央宣傳部刪去一大段)」的字樣。《沈從文全集》即據文聚社單行本編入,另外增加了新發現的《〈長河〉自注》。

黃永玉在沈從文去世後曾經非常感慨地談到《長河》:「寫《長河》的時候,從文表叔是四十歲上下年紀吧!為什麼淺嚐輒止了呢?它該是《戰爭與和平》那麼厚的一部東西的啊!照湘西人本份的看法,這是一本最像湘西人的書,可惜太短。」「寫《長河》之後一定出了特別的事,令這位很能集中的人分了心,不能不說是一種損失。真可惜。」

編修發行 by 谷月社電子書